当前,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国内各城市都在想方设法发展地摊经济促进就业增长。相应地,作为城市的管理部门,城管的职能和作用也在逐渐改变。发展地摊经济是当前解决疫情条件下就业不足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相关部门思考。
地摊经济并非是新鲜事物,古今中外,地摊经济都曾经非常活跃,这是解决就业、促进贸易、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古代,地摊是集市贸易最主要的方式,人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原始的货物交易。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中期之前的中国,农民进城的一种重要就业形式仍是摆地摊。在那个时期,尚没有专门的城管部门,人们可以自由地摆摊,几乎不受什么约束。这种摆地摊的贸易方式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需要,因为就在路边,或者在社区内,因而购买很方便,而且价格通常也很便宜,充分满足了人们就近购物和消费的需要。
香港在很长一段时间也存在大量的地摊经济,这一点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影视剧中依然可以看到,这些就是那时候现实生活的典型反映。在发达国家的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摆地摊的方式依然是推销纪念品的重要渠道,极大地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不过,摆地摊这种方式也有其明显的弊端,那就是占据道路,造成交通拥堵,而且有一些地摊还出售违禁物品或者伪劣物品,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各城市都加强了城市治理,设立了城管部门,专门管理各种占地占道及非法经营的地摊形式,由此,地摊经济大幅度收缩,在一些城市甚至不见踪影。
各城市在逐渐取缔地摊经济的同时,也在加大力度对原有的地摊模式进行升级改造,就是把地摊经济变成了棚区集市和批发市场。
摆地摊的形式换成了租摊位的方式,一方面,规范了贸易的形式和内容,充分满足了人们既要有廉价商品,同时也需要有好的购物体验的需求。另一方面,这种形式的改变势必带来成本的上升,从而也推动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且,由于地址是相对固定的,对许多居民而言,可能就缺乏了能在家门口购物消费的良好感受。
不可否认的是,即使从地摊向专门集市的转变依然能够带动很多的就业,促成人们生活的极大方便。以北京西直门的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为例,该服装批发市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最初就是一批路边服装摊位,后来逐渐升级为专门的服装批发集市,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北方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解决了数万仍至十万人的就业,不仅如此,每天都有大量从北京以外到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来批服装的商户。
不过,集市经济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同样容易造成交通拥堵,据城管执法人员介绍,每天凌晨4点左右,物流的货车将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附近的一个广场堵得水泄不通,每天广场上的货车从早上进来就停在这里,晚上收完货,货车再陆续离开。交通拥堵自然也深受人们的抱怨,这也是后来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外迁的一个主要原因。
基于同样的考虑,北京市近年来外迁了许多批发市场,并把相关的市场再进一步升级,以迎合年轻、时尚和个性化的需求。
例如,位于北京亮马桥附近的三源里菜市场给人的感觉就颇像“雅各布斯式”生活场景中的一幅画面,各种反差和个性化的装饰一应俱全,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去打卡,逐渐成为网红菜市场。该市场以出售多种菜品、异国调料、热带水果、芝士奶酪、牛排海产而闻名京城。对于那些讲究生活质量、重视一日三餐、喜欢尝试异国美食和烹饪方式的城市中产阶层而言,确实是个不错的去处,但这显然不再是平民化的菜市场了。
回过头再来看地摊经济,摆地摊这种方式最接地气、最容易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有最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大力发展地摊经济,就可以有效地解决相当一部分的就业。与升级改造的集市和市场不同的是,地摊经济的运行成本极低,因此,政府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就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的处于失业,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收入减少了很多,因此,地摊经济既能够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同时也满足了人们降低生活成本的愿望。
与此相适应的是,城管部门的职能也相应地要有所转变,从过去的治理地摊经济转变成为服务地摊经济,城管目前的主要工作是使地摊经济规范化和有序化,要解决摆地摊人群的各种合理需求,同时也要对地摊货物加以监管,严禁违法和伪劣产品的销售,更不能允许有非法的交易。
城市的发展是多元的,正像人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地摊经济虽然是当下解决就业的一种有效方式,但不应视为是短期行为。长远来看,城市的发展既要有高端的市场和个性化的服务,更离不开最接地气的地摊经济。
国外的研究表明,城市每增加一个高端人才,就至少需要有六个服务型岗位以服务这些人才的日常需求,也就是说,对城市发展而言,高中低端都是有需求的,要充分满足这些需求,就应该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服务经济,而地摊经济又是最最平民化的服务经济,大力发展地摊经济,对充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