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产业招商作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路径之一,受到各地产业主管部门的格外重视,各地招商政策接连出台,优惠力度不断加大。生物医药项目,尤其是重大产业化项目已经成为各地竞相追逐的对象。同时,招商政策内容日臻完善,政策制定不仅要考虑“招得来”,还要考虑“留得住”,以及“住得好”,招商政策从最初单一的资金奖励变为营商环境打造乃至产业生态构建。本文选取部分省(市、自治区)招商政策进行分析,了解各地招商政策的共性和特色之处,并进行归纳与总结以供参考。
重金招引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对于一个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龙头企业不仅贡献产值、税收和就业,同时能有效吸引行业上下游企业集聚,构筑较强的区域品牌效应。为了吸引龙头企业的落地,各地的奖励扶持资金体已经高达上千万。比如,总部新落户云南的生物医药世界500强或国内工业百强企业,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成都和苏州的奖励资金上限则分别高达5000万和6000万。
优先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
重大产业化项目对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从各地制定的政策来看,重大产业化项目认定的标准普遍是项目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比如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苏州、成都都将1亿元投资额作为入围标准,北京大兴的门槛则为5亿元。
各地对于重大项目的支持方式与支持额度多有不同,比如成都按两年内固定资产投资的3%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苏州按实际投入的10%予以资助,每个企业资助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按照项目总投资的10%~30%比例给予支持,支持金额原则上不超过1亿元。总之,重大产业化项目成为各地招商的重中之重。
积极鼓励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公共服务平台涉及临床前药学研究、临床研究、申报注册、生产工艺开发、药品销售推广等药品全生命周期。与土地、厂房等硬件相比,公共服务平台是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软基础设施”,是产业生态构建的关键节点。
对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各地都抱有极大的热情,政策端普遍给予资金资助。苏州、广州等地按照投资额进行一定比例的奖励,北京大兴则按照平台营收给予一定比例奖励。比如,苏州按照项目总投资的30%予以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资助;成都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10%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北京大兴给予公共服务平台年度服务合同额20%奖励,每个企业最高200万元。此外,成都对于引进、策划组织生物医药产业展会、峰会、论坛、学术交流等活动的机构,也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
紧密依靠招商中介
中介招商是指政府或某一项目单位通过投资中介机构或中介人,将招商项目推向国内外投资市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一般来说,中介招商具有资源信息、专业服务、影响决策和市场运作等优势。
充分发挥中介招商的优势成为当前各地生物医药产业招商政策的普遍诉求,各地多因地制宜制定中介招商政策,比如,北京给予中介机构引入企业获奖额度的5%,作为一次性招商奖励;云南按照实际外来投资到位资金的0.5‰给予奖励;贵州单个项目最高引资奖励500万元。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企业选址落地的重要考量因素。营商环境涉及企业注册、土地审批、人才政策、企业培育、税收优惠以及企业市场开拓等诸多方面。
1、土地方面
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实行工业用地先租赁后出让、弹性年期出让制度;北京大兴则对入驻企业进行房租补贴;成都优先保障生物医药项目建设用地。
2、企业规模化发展方面
有的对企业营收突破进行奖励,有的则对单品种产值突破进行奖励。比如,北京大兴对单品种产品年产值首次突破5亿元,10亿元、20亿元的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奖励;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对单品种年度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3亿、5亿、10亿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50万元的奖励;武汉光谷对首次年营收超过10亿的企业,根据其年纳税额对地方财政贡献按照比例给予奖励;成都对首次进入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的企业奖励300万元。
3、企业国际化市场拓展方面
各地政策普遍根据出口额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补贴资助。比如,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对年度出口规模首次达到100万美元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给予10万元补贴,每增加10万美元再给予5万元补贴;广州对国际业务额首次达到100万美元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给予10万元至100万元人民币资助。
小结
招商政策是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一个支点,各地应根据自身的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定位去谋定合适的杠杆。招商政策的制定应该平衡好项目收益与财力支出、新建项目与原有项目、招引项目与培育项目、短期奖励与长期支持等多个层面的平衡。当前,各地都在努力推动精准招商,那么精准的招商政策应该是这一切的前提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