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点洞察

 

中国古人常形容至美的画作为“活色生香”,“色”是因,“香”是果,唯有能够“生香”的笔墨,才被视为上品。

西洋人更是推崇着形形色色的香味,苏斯金德因小说《香水》而名声大噪,在他笔下,烫过的绸子的气味,百里香茶的气味,绣上银丝的云锦的气味,一瓶名贵葡萄酒上软木塞的气味,都有令人陶醉的魔力。

香气如乍现的灵光,鼻子会把情感和欲望印刻在脑海中,轻而易举地勾连我们的各种回忆。

可是,魅惑的气味怎样从无到有,真香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自古至今,这如同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魔术。而今天,有人以艺术的名义,要揭开这个美丽的秘密。一个可以用鼻子替代眼睛去感受的艺术展览,到底是什么滋味?8月25日开始,“畀自:当代香水设计师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中心PSD免费向公众开放,欢迎观众共赴一场闻香之旅,这是一次非比寻常的嗅觉体验。

展览标题“畀自”(bìzì)拆解了“鼻”的字形,谐音“鼻子”。几乎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这不是一个观看性的展览,而是一个用来“闻”的展览。不同于常规的香水展示,本次展览将聚焦于香水设计师本身及其创作过程。借着极具互动性与趣味性的容香装置,展览将呈现一场馥郁鲜活、香气四溢的嗅觉庆典。

让鼻子“听”一首首情诗

慵懒的巴黎街头,充斥着椰油味和阳光的海滩,风吹过留下清凉干净的薄荷味,薰衣草丛中与恋人甜蜜的对视……就像记忆一样,浓烈或绵绸、甜蜜或苦涩,每一个回忆都带着味道,每一个记忆都有不同的味道去表达。展厅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记忆库”,里面是调香师们独一无二的记忆,当观众凑近香味时,就像是打开了潜意识的阀门,感同身受拥有了调香师的那一份故事。

图说:展览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乐梦融 摄

在13位调香师的手中,香水不再只是气味,而是变成了一种特别的记忆载体。他们聚焦于调香背后的故事,用香水来向参观者讲述自己的那份故事。

策展人克莱尔·法夫尔·马克斯韦尔说,鼻子有两层不同的含义。一个代表观众的鼻子,一个代表调香师的鼻子,希望这个展览能够通过鼻子对鼻子,使观众在嗅觉感官当中进行交流。我们希望将展览做得非常的诗意,具有互动性且私密。

每种香味都是一个小宇宙

13位调香师有的资深、有的在行业中被称为外来者,有的遵循传统、有的风格大胆。他们每个人精心挑选了3款最能代表自己的香水,展览则根据他们不同的风格与特点分为了6个板块,用不同的装置去展示。

每个装置就像是调香师的一个微小的世界,除去了品牌的标签,一些小众化的香水观众还是第一次闻到。调香师罗德里戈·弗洛勒斯-鲁在现场介绍自己的香水,“《悉尼沼潭》的灵感源于对澳大利亚海滩的过度迷恋,希望香水能体现这种热爱并且阳光沐浴的感觉,这里面的香调有热带的花、椰油、阳光和盐,闻到之后会享受海滩的感觉,是一款非常具有海滩文化的香水。”

调不出一样的味道

鉴于香水极易挥发,展览将香水从常见的瓶罐包装中脱身而出。观众可以利用不同的互动形式,去感受香水的味道。当扇子如同孔雀开屏一样被缓缓拉开,扇出的风带着香味迎面而来,观众只需要靠前凑近就可以闻到香味。有的则是被放在了玻璃器皿内,需要观众自己去打开,并用手轻轻扇动去感受。举起器皿,望向五彩斑斓的玻璃,似乎也可以感受到不同调香师们形形色色的记忆。就像灯光聚焦在展品上一样,参观者闻到香味则聚焦在了调香师的世界。

图说:展览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乐梦融 摄

同时,展厅内还专门将调香师调香的工作过程、灵感来源进行了梳理与公开。从调香盘的选择、如何进行配方、如何发展和完工,再到调香的招牌、原料、工具、训练、使命等等的文字,让参观者惊呼,原来这就是密不外传的“宝典”。

据统计,目前全球的调香师仅有约400位,比宇航员的数量还要稀少。这一情况体现了香水设计行业不为人知的严苛与艰辛。展览将以极简、创新、奔放、大师、遗产、自然为叙事线索,展现13位设计师的职业发展之道。

策展人马克斯韦尔说,“虽然有的香水配方会公开,但我们也不可能调配出一样的香味。不仅仅是因为除了原料,还有浓度、用量等等问题,最关键的是,香水背后调香师的经历是无法复制的。”

友情链接

在线
沟通

在线
QQ

电话
联系

13021012263

在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