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点洞察
      最近,蓝帆医疗宣布,拟以13.9亿元收购瑞士心脏瓣膜企业NVT(NewValveTechnology)100%股权,争霸之心一直未灭。蓝帆医疗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要打造中国的“强生”!在低值耗材领域,它已是全球生产销售医疗级PVC手套的龙头企业。2010年成功上市后,这家企业的“强生梦”持续加速,为了抢占全球高值耗材市场份额,蓝帆医疗2018年斥资约60亿元收购新加坡心脏支架制造商柏盛国际93.37%的股份。最近,该公司又宣布,拟以13.9亿元收购瑞士心脏瓣膜企业NVT(NewValveTechnology)100%股权,争霸之心一直未灭。
 
  高商誉争议不断
 
  “低值耗材+高值耗材”的发展方向一直未变,但是蓝帆医疗在努力追逐目标的过程中,备受争议。去年以来,有业内人士就分析称,蓝帆医疗商誉值高达63.79亿元,占到公司净资产八成,可能随时引爆业绩变脸地雷。
 
  各方担心商誉爆雷的理由有几点:其一,企业通过发债收购海外高值耗材企业,内生动力弱,且海外收购风险不小。就在8月2日晚间,该公司宣布拟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募集总额不超过31.44亿元的资金,拟用于公司心脑血管事业部和防护事业部等项目的发展,其中一部分资金就用于收购瑞士NVT。其二,国务院当前联合多部门对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过度使用等问题进行了严监管,蓝帆医疗逆风而上,不确定性风险极大;其三,公司高管去年大换血以及今年股东减持套利引发投资者质疑。
 
  一位券商业内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管是借款收购、发行股份收购又或是现金收购,商誉值风险是否爆雷,主要取决于收购来的企业能否带来超出收购价格的收益,如果能带来超额收益,高商誉值也是安全的。
 
  低值耗材领域,蓝帆医疗凭借PVC手套虽然占据了全球22%的市场份额,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产品结构单一、手套业绩天花板、毛利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成长空间。而从这一角度看,进军高值耗材领域是蓝帆医疗被迫转型的需要。
 
  关于商誉值过高问题,蓝帆医疗相关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解释称,“商誉不是洪水猛兽,投资者不必过分担忧。所有的医疗器械公司收购都会伴随着高商誉的产生。相比较而言,蓝帆医疗商誉属于中等水平,后期只要标的企业发展好,能够完成业绩承诺,就不会触发商誉减值。”
 
  跨国资产收购前景可期
 
  对蓝帆医疗而言,能够稳住主业务即低值耗材PVC手套的生产优势,是其迈向高值耗材领域的基础。未来,这家器械巨头要如何征服心血管医疗器械市场份额,除了“买买买”,也许再没有其他捷径可言。
 
  柏盛国际和瑞士心脏瓣膜企业NVT将是蓝帆医疗未来商誉风险的关键因素。公开资料显示,柏盛国际是全球第四大心脏支架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排名仅次于雅培、波士顿科学和美敦力。它在EMEA(欧洲,中东、非洲)地区市场份额达到10%以上。其下属全资子公司吉威医疗占据中国市场份额超过20%,是国内心脏支架领域三大巨头之一。
 
  瑞士心脏瓣膜企业NVT的优势也很强,其主要产品为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植入器械——AllegraTM,这家公司也是欧洲五大TAVR生厂商之一,其核心产品AllegraTM在2017年3月就取得了欧盟CE认证,并实现销售,在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市场获得高度认可。
 
  从两家标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看,蓝帆医疗的高商誉值似乎并不可怕。因为蓝帆医疗不用经历漫长投研期,就可以直接收购抢占全球市场份额。而根据Edwards Lifesciences预测,2018年全球经导管介入心脏瓣膜的市场规模为35亿美元,2024年将达到70亿美元,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是心血管器械领域增长最快的黄金赛道。
 
  在收购核心资产的同时,蓝帆医疗也在主动调整其业务平衡性。根据蓝帆医疗2018年报,其健康防护手套实现营业收入15.99亿元,占比60.27%,而在2017年,健康防护手套营业收入占比达96.49%。2018年心脏介入器械(包括自产和代理)已经实现营业收入10.13亿元,占比38.17%,可见,转型正在有序进行。
 
  与此同时,从毛利率端观察,健康防护手套毛利率占比23.91%,心脏介入器械(包括自产和代理)占比67.56%。业内人士表示,“比起低值耗材,虽然高值耗材的应用面相对较小,但其利润贡献较大。”由此可见,以心脏介入器械为主的高值耗材为公司创造了不小利润。
 
  股东减持惹担忧
 
  虽然几项跨国收购项目期待值很高,但投资者依然认为不确定性始终存在。比如,蓝帆医疗要进军的高值耗材领域正在面临严监管。7月31日,针对当前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过度使用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该《方案》指出,“取消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2019年底前实现全部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高值医用耗材销售价格按采购价格执行。”这一政策导向是否会对蓝帆医疗的“强生梦”产生冲击,目前还无法知悉。
 
  对此,蓝帆医疗相关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分析道,“目前来说对企业暂无影响,未来还须判断。”该人士还指出,蓝帆医疗做了多方准备,不仅同时拥有低值耗材、高值耗材,还同时拥有国内、国外产业布局。未来随着政策变动,企业可能重点发展国外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蓝帆医疗境内营业收入6.03亿元,境外营业收入高达20.50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22.73%和77.27%。与2017年相比,境内营业收入占比翻倍。
 
  除了高商誉值问题,蓝帆医疗股东们近期的减持套现行为,也给正处于争议期的企业又来了一次火上浇油。就在上月,蓝帆医疗第二大股东北京中信宣布拟减持不超过5.54%股权。而此前,蓝帆医疗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蓝帆集团已在10天内完成清仓。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粗略计算,以8月5日收盘价12.89元/股计算,如果北京中信减持完成,其和蓝帆集团合计套现超过15亿元。
 
  对于股东减持的问题,蓝帆医疗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大股东减持有时并不是为了套现,也可能是为了整个公司内部发展,蓝帆集团减持主要是为上市公司引入像中泰资格这样有专业背景的投资者。”
友情链接

在线
沟通

在线
QQ

电话
联系

13021012263

在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