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茅台酒,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价格高昂,毕竟民众对价格是最为敏感的。
一位经济学家曾疑问过:“茅台的高粱、小麦等材料成本才占那么点儿,它的产品不应该值这么多钱。”这前半句说对了,后半句说错了。茅台酒确实值钱,毛利很高,但其价格贵的背后,其实有很多附加因素的。
独特的地域环境
茅台酒因产于赤水河畔的茅台镇而得名。茅台镇地处河谷,风速小,十分有利于酿造茅台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
茅台镇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水系、粮农作物和茅台酒千年传承演化而来,复杂的酱香型酿造工艺等诸多要素共同构成了茅台酒难以复制的稀有品质。
产品的稀缺性
茅台酒的工艺常常被浓缩为“12987”,说的是茅台从重阳下沙到次年八月丢糟耗时一年,共计完成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等工序。
普通茅台酒必须经过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历时5年酿造而成,生产成本远高于同行。
就说茅台酒的分型贮存(即严格按酱香、窖底、醇甜三种典型体和不同等级、不同轮次分别装坛入库贮存),酒厂现有制酒车间23个,近600个班组,每个班组出的酒各不相同,2017年产量4万多吨,贮存5年意味着常年贮存量在20多万吨,来自仓储、保管、安全、资金积压的成本就不是一般的大。
无法取代的生产技术
早在1958年,毛泽东主席就对当时的贵州省委书记周林(仁怀人)说:茅台酒要努力搞一万吨。后来全国有关专家采用茅台酒的工艺及原料、窖泥,乃至工人、技术人员等进行异地生产,但所出产品均不能达到茅台酒的标准。
日本人也曾到茅台学艺,想在日本生产茅台酒,历经数载而不成;后来又想用高科技手段合成茅台酒,也是无功而终。
这些都足以证明“茅台”稀缺品质的难以复制性。这证明了茅台酒是不可以进行异地复制、大规模生产的。
多年来,贵州各级党政领导及茅台酒厂的历届领导班子都作了不遗余力的奋斗,国家各有关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令人遗憾的是:茅台酒始终无法在短期内大量生产出来。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工艺,其工艺决定了其品质。
茅台酒单是酿造的时间上,每年只能生产一季,每年产出的酒要封存放三年以上才能勾兑,勾兑后又要存放一年以上才能出厂。
其中,加上投料、发酵、烤酒的时间,酒龄至少都在五年以上;如果再加上勾兑用的数十年的老酒平均折算,茅台酒的出厂酒龄还要增加。而普通白酒出厂少则一两个月,最长的也不过一年就可出厂。正因如此,茅台酒的酒库比厂房还要多。
需求端的持续上涨
从需求端看:政务消费、商务消费、民间消费及投资收藏消费,四大需求主体交织着、轮动着,并持续驱动着需求端螺旋式上升。
政务消费
不论是红色渊源、伟人钟爱、茅台情结,还是中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原因,这决定了高档香烟、高端白酒显示存在的社会现象,只是如今政府消费占比比较小。
2
商务消费
支撑起茅台酒需求的基本面。茅台是高端酒的概念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吃饭喝酒,是现代商务、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可能还是决定性的部分。
谈生意,不能不吃饭,更不能不喝酒。吃饭喝酒,既可以是对合作成功的庆祝,也可以是促进合作的情感催化剂。
经济要发展,商务活动在、商务消费在、人情文化在,高端白酒必在。
3
民间消费
茅台酒消费需求的承接盘。
在老百姓的重要的节日或场合上,如:结婚、新房、生子、升迁、大寿,茅台酒偶尔的出现在餐桌上,已不再稀奇。
外加上经过30年的经济发展,中国民众越来越有钱了,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把茅台等高端酒水当作投资对象更是成为可能。
隐性财务成本
茅台酒还有一系列隐性成本没有进入财务账目,如以茅台为首的赤水河两岸酒厂付出了巨大的环保投入。
茅台酒厂所在的茅台镇沿赤水河而建,包括水、土、气(气候)、气(空气)、生(生态)在内的无可复制的酿造环境,使得多种微生物在此繁衍并合理分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高端小品类酱香白酒产区,这是无法计入的隐性成本。
据了解茅台投资4.68亿元修建的5座污水处理厂,2017年共处理达标排放污水200多万吨,自2014年以来又向生态补偿基金捐赠了约5亿元。
投资消费
同时具有使用价值(现实)、投资属性(增值)、收藏价值(文化),这几乎是对一个商品最高、最完美的评价。茅台酒,就是中国当代极少的具备这样特征的商品,完全具备成为世界级奢侈品的潜质,像大拉菲一样。
1
使用价值
茅台酒,随时拿出来喝,不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文物,有现实存在感。
2
投资属性
茅台酒的稀缺性,多年来只涨不跌,地位尊崇,可保值、增值。对于投资、炒作,是很好的抵押品,也具有强流动性。
3
收藏价值
沉淀在酱香中的匠心、长达5年的漫长等待,伟人风范、红色记忆。易于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