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的行为模式或将再度改变。之前的研究一直显示,中国消费者通常更信任知名的品牌,因为它们更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根据麦肯锡最新调查,35%的受访者认为,生产销售多种产品的公司比起仅有一两类产品的公司更值得信赖,这一比例在美国是18%,英国为13%。
自然,企业以品类繁多的产品组合来迎合中国消费者,产品的价格区间不同,但全都顶着同一个品牌出现在市面上。比如,国内领先的包装食品公司康师傅,其销售的方便面、饮料和饼干都使用同一个品牌。卡夫、宝洁、联合利华和可口可乐等跨国大公司也采用了类似策略。比起海外市场,在中国市场更着重强调集团的统一品牌。
但是,最新的消费趋势可能使企业修改这一策略。中国人越来越有自我意识,更强调自我的表现,由此至少带来了一种重要变化:感性因素在购买决策中的影响力急剧上升。根据我们的调查,在某些产品类别中,如巧克力和手机,感性需求开始上升—从2009年的1%飙升到2011年的19%,而且这一比例有望持续增长。
由此,营销团队需要迎合中国消费者表现自我个性的需求,打造能够直接与消费者“对话”的品牌。这一策略不仅适用于高参与度产品,像汽车和手机,也适用于牛奶和食盐等日用品。即使是如洗涤剂等低参与度产品,7%的中国消费者(2009年该比例仅为2%)认为最好的洗涤剂不仅能洗干净衣服,还能让他们感觉与众不同。
如今,中国大众对产品越来越了解,收入水平在逐步提高,产品的安全标准也越来越严格,同时政 府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因此人们更敢于去尝试一些不那么出名的品牌,接受那些小众品牌,因为这让他们感觉独一无二。
荷兰婴儿配方奶粉品牌美素就是这么做的。在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爆发之际,其他品牌都在强调产品的安全性和加强婴儿免疫系统的能力,美素更强调母亲的情感回报。它将品牌定位在“母亲最好的朋友”,并以提供与孕期和婴儿期相关的数据、营养信息和诀窍技巧的网站作为支持。美素表示,在该网站运行的头两个月,访客数就达到了50,000。
直到现在,企业营销团队一直都在关注规模最大化,现在必须要考虑开发更富针对性的品牌与子品牌的组合。以下是一些可资参考的策略:
精细化细分消费者群体。确保营销决策的出发点是对消费者所需和所感兴趣的深入了解。基于态度与行为的消费者细分需要研发投入。
打造量身定制的产品线。将消费者视为“个体”进行沟通,而非消费大众中的一部分。
推广小众品牌的概念。进行相应的营销活动,针对较富裕城市的消费者,那里个人意识更为常见。
重新考量品牌战略。加大对子品牌的投入,减少对母品牌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