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点洞察

目前,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市场,还贡献了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奢侈品消费。此外,全球40%的纺织品和服装消费、28%的汽车消费及38%的计算机和电子类产品消费也都来自中国。

时下关于全球化的讨论多集中在其是否停滞或倒退,但更为深远且远未引起关注的是,全球化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变革,而中国在这场变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月16日,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发布的《变革中的全球化:贸易与价值链的未来图景》(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上述核心观点。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对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的23个行业价值链进行了分析,这些价值链反映了与各个业务环节相关的千百万项决策,包括在哪里采购、哪里生产和哪里销售。

全球价值链的6大结构性改变 

报告显示,全球价值链正经历6大结构性改变:一是跨境商品贸易占总产出的比重减少。2007至2017年间,虽然贸易的绝对值仍在增长,但商品贸易在全球总产出的占比已从28.1%降至22.5%。不过,这一趋势并不意味着全球化走向终点。相反,它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获得了长足发展,提高了“自产自销”的程度。

二是服务贸易增长快于商品贸易。2017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为5.1万亿美元,商品贸易总额为17.3万亿美元。但过去10年间的服务贸易增速却比商品贸易高60%,某些领域的增速甚至是商品贸易增速的2-3倍,例如电信和IT服务、商业服务和知识产权使用费等。

三是劳动成本套利型贸易逐年减少。现今只有不到20%的商品贸易是从低工资国家/地区出口到高工资国家/地区的,这说明追求低成本劳动力已经不再是全球贸易的主要动因。事实上,全球价值链上的所有行业现在都越来越需要高技能劳动力。

四是全球价值链的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在所有价值链上,研发和无形资产(例如品牌、软件和知识产权)的投资在营收中的占比日渐提高,这有力地说明了无形资产对全球价值链的贡献越来越大。整体而言,无形资产在全球总营收的占比从2000年的5.4%增至2016年的13.1%。

五是商品贸易的区域化属性增强,远距离贸易减弱。2013年以来,本区域的商品贸易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量的比例增长了2.7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兴市场的消费增长,其中亚洲和欧盟28国(英国脱欧尚未完成)的增长势头尤为迅猛。

六是新技术正在改变全球价值链的成本。过去30年,数字技术降低了沟通和物流成本,促进了全球贸易的繁荣。麦肯锡认为,下一个时代的技术将产生更为复杂的影响。有的技术(例如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将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与劳动力的相对重要性,使得企业重新思考自己的地域扩张战略。

中国是全球化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从全球价值链的变革可以看出全球经济格局经历的根本性、长期性的调整。2007至2017年间,虽然贸易的绝对值仍在增长,但商品贸易在全球总产出的占比已从28.1%降至22.5%。现今只有不到20%的商品贸易是从低工资国家、地区出口到高工资国家、地区。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副院长成政珉(JeongminSeong)表示,追求低成本劳动力已经不再是全球贸易的主要动因,商品贸易在全球总产出中占比的降低也并不意味着全球化走向终点,相反,它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获得了长足发展,提高了“自产自销”的程度。

报告指出,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上扮演的主要是生产者角色,现在已转变为拉动全球需求增长的引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计,到2030年,每1美元的全球城镇消费中,就有12美分来自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

目前,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市场,还贡献了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奢侈品消费。此外,全球40%的纺织品和服装消费、28%的汽车消费及38%的计算机和电子类产品消费也都来自中国。2007年中国制造的17%用于出口,而2017年,出口比重降至9%,与美国相当。

“随着消费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自产自销’的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本土制造的产品越来越多供本土市场所消费。”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华强森说。

例如在计算机和电子产品领域,以占全球产出的比例衡量,2007年至2017年间,中间品贸易下降了5.1个百分点,主要降幅来自中国。华强森指出:“需求增长只是一枚硬币的一面。随着本土供应链的发展成熟,中国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度在逐步降低。而由于中国市场体量庞大,这一变化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就会比较深刻。”

此外,中国正在大力发展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旨在跻身价值更高的全球创新集群。培养专业能力有助于发展中经济体在行业价值链上开拓一席之地,并吸引更多外商直接投资。

友情链接

在线
沟通

在线
QQ

电话
联系

13021012263

在线
留言